第五十六章 院士云集,半导体巨头-《重生1984:从开发汉卡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有了光刻机,至于建立晶圆厂所需要的其他的生产设备,能够从国内买到质量合格的就用国产的,实在不行再从国外进口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无疆微电子要建造中国最大晶圆厂的消息,早已在国内半导体圈子里传的纷纷扬扬,轰动一时。

    很多人科研机构或工厂都想拿到无疆微电子的订单。

    不过他们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,都有点满足不了无疆微电子公司的要求。

    这里面利益巨大,为了拿到订单,就必须提高产品本身的技术,在国家的主导下,半导体产业链进行合并整合。

    “只要不是骗经费,整合后的科研机构或企业,只要有能力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,我们都可以考虑扶持一下,扶持的主要手段以投资为主。”

    上海光学机械厂的厂长办公室内,赵烨对黄昆、秦国刚、王守武、王圩、倪暗楠等人说道。

    在这些人面前,赵烨是非常的谦逊有礼。

    这些人都是大佬啊,都是院士啊!

    黄昆老人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,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、名誉所长。

    秦国刚院士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物理研究。

    王守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。

    王圩院士是我国半导体激光器的开拓者,在半导体光电子领域辛勤耕耘、造诣颇深,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。

    这样的配置,简直强无敌!

    赵烨不禁对无疆微电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    此时,赵烨便提出以“投资”的方式扶持其他半导体产业的发展,投资成功,便可以分享其中的利润,而且也能增加自身在半导体领域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会议结束后,赵烨开始赶忙设计芯片,芯片的生产由这些大佬来负责,但芯片的设计却是赵烨的强项。

    赵烨把公司的CPU设计团队也并入到了无疆微电子公司,团队人员通通搬到了上海光学机械厂。

    在赵烨的带领下,CPU设计团队正在全力开发一款基于精简指令集(RISC)的微处理器。

    有道是“先易后难”,先设计8位处理器,然后是16位、32位。
    第(2/3)页